新條目寫作指南
寫作新條目是最直接貢獻維基百科的方式。新的條目被建立,代表這個全人類的知識庫的內容增加了。
但需注意的是,條目數量儘管重要,但也不宜爲數量放棄品質,故學會如何建立良好的新條目十分重要。
注意:以下內容均假定閣下知悉如何使用維基語法,請先閱讀相關說明頁面。
註冊賬戶
註冊賬戶可以避免編輯時IP位置泄露,並獲得方便編輯的功能。本篇文章已假定閣下已註冊賬戶。
選擇合適的說明對象
每個條目都會有一個被描寫的主體(儘管有例外,但是不建議新手編寫),而該主體需要符合以下條件:
- 是閣下瞭解的主題(否則可能導致對來源的誤用等)
- 擁有一定關注度,也就是:
- 有可靠來源(例如新聞來源、被學術界稽核過的研究論文等)對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(並非順帶一提)
- 該可靠來源並非來源自被描寫主體本身(或與之有密切關聯者),如證明BBC之關注度不應該使用BBC本身的來源
如果符合以上條件,而且閣下有興趣寫作,那麼動筆(鍵盤)吧!
確定不會構成重複條目
在寫作之先,首先搜尋是否已有相同條目。如有,則對其進行擴充比較恰當,除非該條目寫作品質差劣,則重寫爲好,步驟與寫作新條目相同。
新條目應該暫時置於用戶子頁面,以方便後續審核。通過修改以下URL的[條目名稱]
部分,可以開啓對應編輯界面: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Special:Mypage/[條目名稱]?veaction=editsource
開始寫作
在條目的開首,需要提及被描述主體的名稱並寫出他的定義。標準的首段如下:
'''被描述主體'''是……
<!-- 或者在描述特定主題之下的概念時 -->
在[某某學科或範疇]內,'''被描述主體'''是……
注意當中的三對英文單引號。它們爲被描述主體加粗,這是維基百科的格式要求。
條目內容
就條目內容而言,有兩種寫作方法:
- 依照已有知識寫作內文,再搜尋來源佐證
- 先搜尋並列出來源,然後依據來源內容寫作
第一個方法適用於被描述主體爲簡單概念,而且閣下對被描述主體熟悉時。此方法可以更快的寫作條目,並有助於讓笨笨的搜尋引擎準確的給出參考來源。然而缺點也顯而易見:它將條目內容限制於閣下的已有知識之內,減少了條目內容的多樣性。
第二個方法在被描述主體較爲複雜時適用。通過搜尋未知的參考來源,可以讓條目內容出乎意料的豐富,並順帶增長閣下自己的知識。然而對於搜尋引擎而言,尋找參考來源並非它的本用,故容易在搜尋來源的過程中遇上麻煩,故新手不宜使用此方法。
分段
分段是增加條目可讀性的重要一環。分段的方法如下:
'''被描述主體'''是……。
== 第一個分段 ==
…………
== 第二個分段 ==
…………
並不是所有條目都需要分段。對於簡單概念,只需要首段即可(但切忌只寫一句);對於抽象概念以及物品,可以分開「歷史」一段並談及其歷史沿革;對於人物,可以分開「生平」一段。
連結
對於同樣有關注度,尤其是已有條目,而且在條目內有一定重要性的關鍵字,可以增加內部連結。內部連結的語法如下:
文字文字,[[連結目標]],或者[[連結目標|顯示文字]]。
參考來源
在前文中,一直提及到參考來源。在視覺化編輯器(含原始碼模式)中插入網頁參考來源的步驟如下:
- 點按工具列上的「引用」按鈕
- 在彈出的對話框中貼上來源連結,並點按「產生」確認
- 確認資料無誤後,點按「插入」確定插入來源標記
在編寫條目的最後,在條目末端加入如下代碼,以整齊的方式顯示被引用的參考來源:
== 參考來源 ==
{{reflist}}
提交
由於可預期寫作的條目會有瑕疵,強烈建議閣下在寫作完成後提交審核而非直接發佈。提交審核時,在頁面底部插入以下代碼:
{{subst:submit}}
此代碼將會被自動取代爲提交代碼。在審核完成後,將會往閣下的用戶討論頁以及電郵地址(如有)發送通知。
結語
寫作條目的過程十分簡單,可以爲維基百科貢獻一份力,也可以在蒐集來源的過程中增長知識,可謂一舉兩得,何樂而不爲?